”。《圣经》辩护者认为上帝代表至高、至善、至公;《圣经》中记载那些种族屠杀出自上帝的命令,是“
因为上帝代表“文明正义”,“上帝选民”屠杀殖民其他民族具有“正当合理”,被杀者乃是罪有应得,旁人不应当因此质疑上帝的仁慈。
按照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和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:质疑上帝的那些人并不知道每个人应当遭受何种苦痛,但上帝很清楚……
奥古斯丁这种不容分说的强硬,对于基督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很多《圣经》维护者在指挥基督教战士征战时称,敌方所有人员和财物都是献给上帝的祭物,唯有将其全部毁灭才能表达对神灵的崇敬。
比如美国白人屠杀印第安人时,它们同样也是打着奉上帝命令的幌子,宣扬所谓“天定命运论”(Manifest Destiny)。它们说美国白人在北美大陆的扩张,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是上帝的安排,是“文明消灭野蛮”!
本文将通过多个具体案例,从历史、现实、文化等多重维度,揭露西方所谓“文明正义”的虚伪本质。
1492年哥伦布“发现”新大陆后,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原住民实施了系统性种族灭绝。据历史学家估计,在殖民统治的头150年里,美洲原住民人口从大约6000万锐减至不足600万人。西班牙殖民者为了掠夺黄金,将原住民视为“劣等种族”,实施残酷奴役。
17世纪初,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东海岸建立“永久定居点”。随着殖民扩张,与原住民的矛盾日益尖锐。原住民为保卫家园,与殖民者爆发多次冲突。殖民者将原住民抵抗视为“野蛮人的暴行”,需要严厉。
这些殖民者自视为“上帝选民”,将原住民描绘成“未开化的野蛮人”,把种族殖民主义视为“正当合理”。比如清教徒牧师科顿·马瑟称原住民是“撒旦的仆人”,消灭他们是“神圣使命”。
最早的头皮悬赏,出现在1637年佩科特战争期间。当时是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当局悬赏佩科特人的头皮,这种实践政策在随后的菲利普王战争(1675-1676)中被系统化。
18世纪初,头皮悬赏在美洲大陆各殖民地普遍实施。在1703年,普利茅斯殖民地当局规定:每个男性原住民头皮赏金40英镑,女性和儿童20英镑。这种制度,在英法北美战争期间(1754-1763)年达到顶峰。
具体实施方式,通常按年龄性别区分,成年男性头皮价值最高。殖民者们只需要将头皮提交殖民地当局核实,就会获得现金或实物支付,有时用土地抵偿。当时头皮悬赏实施范围普遍分布在新英格兰、纽约、宾夕法尼亚等殖民地。
据估计,新英格兰地区的原住民人口从16世纪的10万降至18世纪初的1万。许多部落完全消失,如佩科特人、万帕诺亚格人。
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尼什南部落官员理查德·约翰逊表示:(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加州)一个印第安人的头颅或头皮能换得5美元,而当时的日均工资是25美分,5美元,那是很大一笔钱。
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玛丽亚·蒙托亚:奇温顿(当时的美军指挥官)的士兵们,剥下妇女儿童的头皮,砍下他们的头,并且在回到丹佛后游街示众。
1862年,为了震慑、压制明尼苏达州达科他部落的反抗,时任美国总统林肯下令绞死这一部落38名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,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执行死刑。
英国殖民者在北美推行“头皮悬赏”,按印第安人头皮数量发放赏金。这种赤裸裸的种族灭绝政策,被它们打着“上帝神权”幌子包装成传播文明的使命。
除了头皮悬赏令外,欧洲殖民者从15世纪中叶开始,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大西洋奴隶贸易同样被包装成“文明使命”。
15世纪中叶,随着新航路的开辟,欧洲殖民者开始涉足非洲,它们将非洲的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等地。18 世纪下半叶,工业革命兴起后,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把非洲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,奴隶贸易才逐渐走向衰落。
大西洋奴隶贸易持续了四个世纪,约1200万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。欧洲殖民者将奴隶贸易美化为“拯救野蛮人灵魂”的善举。英国废奴运动领袖威廉·威尔伯福斯就声称,奴隶制可以让非洲人“接触基督教文明”。
1840年,英国人仗着船坚炮利发起战争,它们以“维护自由贸易”为名,强迫中国接受贸易。英国外交部长帕默斯顿声称这是为了“文明世界的商业利益”。由此可见西方文明真谛!
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英国的霸主地位崩塌,美国“子承父业”开启了海外殖民主义扩张,并把基督教的“一神教”文化包装成所谓的“民主输出”。因为美国通过二战收割了全世界,在科技、军事、金融等领域建立的霸权,使其可以制定“民主标准”。
因此,只要是美国不认可的社会体制,它们就认为“不民主”,没有“人权”。在文化输出方面,美国一改此前西方列强采用传教士搞文化输出的模式,而是大规模培养“亲美公知”来传播所谓的“美式民主”,把美国描绘成“人类文明灯塔”。
比如诺贝尔奖,就成了美国控制全世界精英的工具。虽然诺贝尔奖由瑞典和挪威的相关机构负责评选和颁发,获奖者是来自世界各地,但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。
包括好莱坞的众多知名的电影奖项,如奥斯卡金像奖、金球奖等,也都一度成为影视传媒界人士追求的最高荣誉殿堂。换而言之,能获得美国及西方的认可,成为全世界很多精英的追求。
而且,在好莱坞电影中,大约83%反派角色带有特定国家特征,这让很多观众在耳濡目染下形成了“以点带面”的偏见思维。
在众多精英和“公知”的长期宣传下,美国被他们包装成毫无缺点的“民主灯塔”和“人权卫士”。美国以此在整个世界发动“”来实施海外殖民扩张,获取利益。
这种自我标榜在冷战结束后达到顶峰,弗朗西斯·福山提出的“历史终结论”更是将西方的所谓民主模式推上了神坛。福山的核心观点认为,西方国家实行的“自由民主”制度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最终形式,将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。
西方世界对世界及东方的人民和文化体系存在强烈偏见,它们将东方描绘成落后、专制、野蛮的民族,以此来为殖民主义提供借口,打着民主幌子开启殖民扩张。
2001年,美国以反恐为名,带领北约对阿富汗实施侵略。这场持续20年的战争导致24.1万人死亡,其中7.1万平民。
2003年,美国以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为由大肆入侵伊拉克。可事后证明,这是它们静心炮制的一场谎言。这场战争导致数十万平民死亡,数百万人流离失所。然而,美国却厚颜的将其包装成“中东民主化”的起点。
2011年,美国带领北约以“保护平民”为由军事干预利比亚局势。结果导致该国陷入长期内战,人民生活水平倒退数十年。法国总统萨科齐将这场战争称为“文明的责任”,实则它们是为了控制利比亚的石油资源。
美西方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媒体,为了扩张地理政治学影响力,在独联体国家策动,将政权更迭包装成“民主化进程”。乌克兰危机就是典型案例,西方支持的政权更迭导致国家分裂、战争爆发,却仍标榜这是“民主的胜利”。
据美西方媒报道,美国在俄乌战争中援助乌克兰达2000亿美元,可最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声称只有约750亿美元,还是武器装备。
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023年年底在英国国会演讲中公开声称:援助乌克兰90%的资金都留在了美国,对乌援助是一笔很值得的买卖,促进了美国经济稳步的增长,所以美国必须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。
事实上,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多,期间双方虽有和谈意向,却因多种因素未能实现。这场战争导致乌克兰残了,俄罗斯也瘸了,欧盟也虚了。
美国通过俄乌战争,极大地削弱了那些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,还大发战争财,其经济增长了,欧洲的资本大多都去美国了。美国的洛克希德·马丁等五大军火商股票,在俄乌冲突中上涨45%;包括美国的能源开发商们也在俄乌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。
所谓美式民主,本质是“资本化民主”;在选举中利益集团提供的拉票资金被包装成“政治献金”。在美国,200家超级PACs控制着约90%竞选资金。
随着国际局势变化,美国为维护自己的所谓民主制度优越性,其国家民主基金会(NED)2021年投入3亿美元资助全球“”。此外,美国国际媒体署年度预算8.6亿美元,运营全球3000个媒体平台。
美西方长期将自由、民主、人权包装成“普世价值”,但却对其盟友的人权问题视而不见。比如以色列的种族隔离和种族灭绝政策都得到西方支持。
西方媒体在报道非西方国家时,往往带有明显的文明偏见。它们将中国的发展成就被描绘成“威胁”,将中国的科技自主发展突破刻意扭曲为“破坏国际秩序”。
将人权问题政治化,是西方作为打压他国工具的向来作风。比如美西方对中国新疆人权问题的污蔑就是典型案例,通过精心炮制所谓的“强制劳动”虚假信息来实施制裁。
其险恶用心有目共睹,妄图通过破坏新疆的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来制造社会动乱,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。在阿富汗战争期间,美国就通过支持“”分子制造动乱,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。
美国动不动喜欢挥舞人权大棒,但从它们的救灾活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,所谓人权在资本主义社会,只是一个词而已。
在以“人权卫士”自诩的美国,黑人被警察枪杀的概率是白人的3倍以上。再比如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实施种族灭绝的行为被美化成“文明对野蛮”,并通过《反犹太意识法案》维护。
大量现实案例,不仅揭露“美式民主”的资本主义和种族殖民主义本质;更看清其打着维护文明正义的幌子,行殖民掠夺之实的本质!